iBBS.ca Forum M都論坛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iBBS.ca Forum M都論坛 科技 查看內容

傳統媒體面臨第二次沖擊

2016-12-14 14:47| views: 577| 評論: 0|來源: FT中文網|編輯 |刪除

摘要: 繼《京華時報》于上月停刊之後,一條《新京報》辟謠的消息迅速刷屏,緊隨而至的是一聲長歎:紙媒真的已死。這樣的悲歎並不新鮮。十年前,預言傳統媒體死亡的觀點就曾盛極一時。3年前,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宣布停印紙質 ...
繼《京華時報》于上月停刊之後,一條《新京報》辟謠的消息迅速刷屏,緊隨而至的是一聲長歎:紙媒真的已死。

這樣的悲歎並不新鮮。十年前,預言傳統媒體死亡的觀點就曾盛極一時。3年前,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宣布停印紙質百科全書時,坊間同樣充斥著撲天蓋地的悲觀報道。但事實上,這些裝幀精良的百科全書僅占該公司業務的百分之一。今年初,comScore公布美國前50大媒體機構的月獨立訪問量,《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均超過了新媒體Buzzfeed,不少媒體人士又開始歡呼,認爲傳統媒體在對數字化創新進行長期的資金與人力投入之後,已經成功轉型。

事實果真如此樂觀嗎?

根據WPP集團旗下廣告代理公司群邑的估算,全球報紙類紙媒廣告支出在2016年減少了8.7%(約526億美元),僅次于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時的13.7%。人們的閱讀習慣已經明顯地向移動端和社交媒體遷移。閱讀習慣的改變意味著傳媒業面臨一場深刻變革,但是這個變革並不是已經開始,而是剛剛結束。對傳統媒體來說,媒體生態系統的第二次變革正在悄然發生,平台對渠道的壟斷將給媒體業帶來更殘酷的打擊。

過去一百多年中,媒體的運作方式一直依賴廣告和訂閱收入。媒體提供優質的內容,以低價賣給讀者,這種訂閱量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流量,流量到達一定規模之後,再將流量轉化成廣告費,從而實現盈利。這種盈利模式之所以能長盛不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過去的渠道是市場化的,不是壟斷的。事實上,渠道商往往要依賴媒體品牌才能夠生存,處于價值鏈的下遊,只能分到傳媒業這塊大蛋糕中無足輕重的一塊。但是今天,幾家處于主導地位的平台幾乎瓜分了全部流量,根據皮尤研究中心2016年的一項研究,美國大約有44%的成年人習慣在Facebook上閱讀新聞。渠道出現了壟斷,這是媒體生態環境中最具破壞性的變化。

廣告業已經對此做出反應。據實力傳播發布的《2015全球三十強媒體主》報告,谷歌的廣告收入比第二大媒體主迪士尼高出136%。谷歌、Facebook、百度、雅虎及微軟這五家最大的互聯網媒體主,廣告收入累計達到710億美元,占全球數字廣告收入的68%。可見,由于對流量的壟斷,數字廣告的份額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大平台上,而且這種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這份報告中,增長最快的公司是Facebook,它的增長主要歸因于其對移動科技的投入,讓用戶可以更頻繁的全天訪問。這種趨勢逐漸摧毀了傳統媒體的商業模式。流量的減少導致廣告收入相應減少,不足以支付生産內容所帶來的成本。雖然傳統媒體也嘗試通過自身網站吸引線上流量,其流量和廣告收入依然遠低于以前。換句話說,對傳統紙媒而言,其在線上的廣告價值遠低于在線下的廣告價值。

更有甚者,在過去的一年當中,數字平台不斷推出具備新聞性質的頻道和功能,這意味著平台已經不再滿足于做爲鏈接的發布者,而是直接成爲最終內容的發布者,進一步壟斷流量,讓紙媒的空間再一次受到擠壓,比如Facebook去年推出的Instant Articles(即時文章)。初期的測試顯示,與通常的移動網頁閱讀體驗相比,用戶在Instant Articles平台的文章點擊量提高了20%,分享文章的數量提升了30%。因爲發布的是新聞而不是新聞的鏈接,文章的加載速度大幅提升,打開速度比過去快了近10倍,用戶放棄閱讀的概率降低了70%。

除了更快的閱讀,Instant Articles還加入了一系列的互動功能,使得文章的呈現更加多樣化,閱讀更視頻化,讀者可以像閱讀紙質圖書一樣在字裏行間點贊和評論。目前Facebook與十多家媒體達成了合作,其中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美國國家地理和 BuzzFeed, BBC News等。

Facebook依靠龐大的用戶基數與精確的算法控制了內容發布的主動權,但是對流量的壟斷並不是他們想要的終點,從現在的動向來看,他們已經不甘于僅僅作爲一個鏈接的發布者,而是要主導新聞發行的控制權,把傳統紙媒變爲純粹的內容供應商。他們對渠道的壟斷已經進一步擠壓了媒體的空間。Facebook提出直接發布新聞而非內容鏈接這一計劃的時候,《紐約時報》CEO馬克•湯普生評價說:參與那個遊戲,有風險(Risk),但是,“置身那個派對之外,有危險(Danger)。”

這項合作對媒體來說,可以說是以內容換廣告。比如,對于媒體在Facebook平台上自行銷售的廣告位,可以獲得全部的廣告收入;對于Facebook銷售的廣告,媒體將分到70%。這樣的分成比例對媒體來說,是一個難以拒絕的誘惑。但是弊端也很致命,將內容而不是鏈接提供給平台,必將大幅分流自己網站的流量和訂閱,這就是所謂的“風險”。在“風險”和“危險”的兩難之中做選擇,從大勢來看,傳統媒體無法置身派對之外。因爲從新聞業的本質來說,內容離不開傳播。沒有流量就意味著沒有讀者,沒有讀者就意味著報道的死亡,畢竟Facebook擁有超過14億的活躍用戶。

當媒體的主要收入不是來自讀者,不是來自廣告商,而是來自渠道,這種轉變將會對新聞的獨立性産生怎樣的影響還難以判斷。在現階段,媒體大都以“付費牆”(Pay Walls)的策略來實現數字化的轉型。美國新聞協會(American Press Institure)調查結果顯示,在美國采用收費牆的媒體,已經從2010年的6家上升到77家。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媒體的財務關系是與讀者建立的,而不是廣告商,媒體因而有更多的自主權。但是,一旦盈利重點轉爲將內容出售給讀者,市場規模會大幅降低。

衆所周知,媒體被稱爲“公權力”,它擔負著對政府和社會進行輿論監督的作用。一旦成爲內容提供商,媒體的地位被邊緣化,影響力被弱化,其輿論監督作用也將大打折扣。這對整個社會而言意味著什麽,也有待觀察。

在Facebook推出Instant Articles之後,谷歌推出了AMP,Snapchat推出針對年輕人的Discover,蘋果推出News,推特推出了Moments頻道,並且大力推廣直播業務。平台的這一輪沖擊,會對已經在生存邊緣苦苦掙紮的媒體雪上加霜。與《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不同,《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大牌媒體還保持對平台的獨立,《經濟學人》則向“智庫”發展。毫無疑問,憑借多年的新聞底蘊和品牌影響力,他們會有非常忠實的高端讀者,但新聞霸主的輝煌將一去不複返。

在美國,Facebook、蘋果等平台對于渠道的壟斷已經完成。中國也一樣,頭條新聞等內容分發平台已經完成了對新聞流量的壟斷。媒體不過是這個新的媒體生態系統中的配角。這些配角的未來,很像淘寶上發展起來的那些大品牌,他們在淘寶上飛快地成長但卻擁有無法打破的天花板,因爲在平台上他們沒有足夠大的空間。在平台面前,媒體將不再是揮斥方遒的主角,但是值得欣慰的是,他們是配角而且是不可或缺的配角。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沖擊,改變了新聞的傳播渠道和內容的呈現形式,改變了新聞的模式,改變了媒體的生態環境,但是不管是什麽樣的時代,不管什麽樣的沖擊,新聞的本質始終沒有改變,人們對內容無盡的渴求也沒有改變,對媒體人來說,這是值得慶幸的。

新聞是和時間賽跑的行業,但是傳統媒體業卻一直固步自封。到今天,傳統媒體業也需要和時間賽跑了。

最新評論

iBBS.ca Forum M都論坛

GMT-5, 2024-4-27 00:01 , Processed in 0.119033 second(s), 27 queries .

© 201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