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BS.ca Forum M都論坛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iBBS.ca Forum M都論坛 科技 查看內容

科技創新競爭力低 香港難有“矽谷熱”

2016-9-30 10:52| views: 1138| 評論: 0

摘要:   不久前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發表2016至2017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過去3年排第7位的香港(專題)跌至第9位。據悉此次排名下滑主要是由于創新科技評分項沒有起色。需留意,這樣的評分結果並非證明香 ...
  不久前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發表2016至2017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過去3年排第7位的香港(專題)跌至第9位。據悉此次排名下滑主要是由于創新科技評分項沒有起色。需留意,這樣的評分結果並非證明香港整體發展在退步,但卻切實顯示出,在新興科技玩轉資本市場的今天,若香港一直在科技創新方面龜速前進,就有可能拖累整體經濟發展,而被更多更加進取的對手反超。

  如今科技創新成爲年輕人一大創業潮流。無論在北京中關村還是深圳前海,都可以看到一批批中小科創企業的活躍身影。從無人機到電子支付系統,年輕人五花八門的創業項目頗爲吸引。然而,科技創新在香港卻鮮有這樣的熱潮。作爲世界上最自由的發達經濟體之一,坐擁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等3所世界知名學府的香港本應是一塊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的風水寶地。但令人遺憾的是,受制于社會氛圍、政府政策和市場規模等因素,香港的科技創新氛圍始終不溫不火,難有“矽谷熱”。

  在中國大陸,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科創企業都已形成集群化發展,初出茅廬的理工科畢業生投身名不見經傳的科創公司亦是一種越來越常見的選擇。但在香港,視高薪“三師”(醫師、律師、會計師)爲職場金科玉律的慣性思維,還是令相當多的香港年輕人感到投身創業是某種程度上的“不務正業”。

  今年春天,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的創業日活動中,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分析香港科創相對薄弱時指出,大學的工程、科學技術、數學課程吸收不到最優秀的學生,許多優秀年輕人更願意報讀商業和金融,或是醫科和法律。這樣的人才流失,形成科研和工程人才供求的惡性循環。而且本地大學科研很少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社會及經濟的影響力,教資會(UGC)、院校在評核學者時,偏重學術研究成果,多于社會實際影響,這種習慣很難一時改變。

  而在政府政策層面,香港政府對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亦顯不足。由于一直奉行量入爲出的財政政策,香港政府向來府庫充盈,但其對科創領域的投入甚至不如內地城市。早前科技公司“易視智瞳”CEO黃蔔夫接受采訪時說,如今深圳爲引進一名領軍技術人員,可以投入150萬人民幣(專題)作爲獎勵,但港府卻缺乏這種魄力,故盼望港府所提的“再工業化”戰略勿口惠而實不至。而在科創資源投放不足方面,徐立之也曾舉出數據——香港政府以公帑支持研發僅占本地生産總值約0.4%,較鄰近地區少50%,他希望港府能夠利用退稅等措施鼓勵科研投入。

  科技創新産業需要廣闊市場。科技創新議題所做的系列專訪中,受訪者都不約而同談及香港本地市場太狹窄,本地創業者要放開眼界,多關注中國大陸市場。這一方面是由于內地市場廣闊;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早年香港産線北上後自身面臨産業空心化,如今再起步需與內地的産業生態相配合。但在今日香港,一些不了解香港産業經濟困難的政客卻鼓吹“中港區隔”,無異于作繭自縛,讓北望神州也成爲普通創業者的不小挑戰。在這種氛圍下,香港科創産業發展可謂難上加難。

最新評論

iBBS.ca Forum M都論坛

GMT-5, 2024-4-23 10:10 , Processed in 0.073807 second(s), 16 queries .

© 2013

返回頂部